戈阳腔艺术风貌
弋阳腔,扎根于江西的土地,延续着南戏的精髓,沿着民间戏曲的轨迹,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采。它的音乐风格深受宋词和民间歌谣的影响,曲牌多样,如鹧鸪天、皂罗袍等源自南戏,新水令、端正好等则源于北曲,尽管形式自由,但都能融入独特的弋阳腔调。弋阳腔的剧目多源于目连戏的传统,融入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,形成了一种连台大戏的表演方式,如《目连传》等十二本剧目,每本能连演七天。
弋阳腔的曲调虽然受到某些元素的熏染,但并未完全采纳后期青阳腔的复杂形式,保持着汤显祖时代那种古朴的韵味。其剧目多源自明代弋阳腔的原始剧目,可以说是明代弋阳腔在赣东北地区流传的正宗分支。因此,赣剧弋阳腔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独具特色,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体现了弋阳腔艺术的风貌。
扩展资料
弋阳腔,亦称“弋腔”,俗名“高腔”,是元末明初时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弋阳一带,与当 戈阳腔地语言、民间艺术相融合而产生的。弋阳腔是明代戏曲中的四大声腔之一,形成于江西东部一带。其特点表现为:保留了徒歌与帮腔,出现了滚调,曲牌联套具有民间音乐的灵活性和随意性。明代以来,弋阳腔流传到全国许多地方,并与当地的方言上语、民间腔调相结合,形成了川剧、湘剧、赣剧、婺剧、潮剧,安徽的四平腔、福建的闽剧、江苏的淮剧等许多新的地方剧种。
多重随机标签